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跨越过程中,涌现了一批解决核心难题的明星企业,在创业板上市的中航上大高温合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大股份”或“公司”)便是其中之一。

在特种合金材料领域,上大股份称得上“隐形冠军”,其不仅是首家将高温合金返回料应用于航空发动机的企业,还大幅降低了高温合金的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被全球寡头垄断的行业格局。

优越的技术优势也为上大股份带来了诸多正向反馈,比如其在航空航天、燃气轮机及汽轮机、石油化工和核工程等应用领域收获了实力雄厚、稳健的客户群,并获得了诸多含金量颇高的科技荣誉,2021年至2023年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复合增长率达到了50.35%,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达57.34%。

三年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达57.34%

上大股份成立于2007年,位于河北省清河经济开发区。招股书显示,公司隶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主要业务为向军用和民用领域客户销售高温及高性能合金、高品质特种不锈钢等特种合金产品,产品具有“多品种、多规格、定制化”的特点。

对普通投资者而言,很难理解这一新材料究竟为何物,不过只要将其应用领域列举一二,便能有所了解。

招股书显示,公司产品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航空航天、燃气轮机、核工程、石油化工等领域,如制造航空发动机、火箭发动机、涡轮机等高端装备的关键部件,在现代航空发动机中,高温合金材料用量占到发动机总质量的40%~60%,而火箭发动机性能高低的决定性因素也正是高温合金性能的好坏。

这也意味着,高温合金及高性能合金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具有较高的综合性进入壁垒,竞争格局较为稳定。

根据观研报告网的数据,我国高温合金需求量迅速增长,从2017年的30000吨增至2022年的70000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8.47%。产量方面,我国高温合金产量从2017年的18800吨增至2022年的42000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7.44%。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预测,到2026年我国高温合金市场规模将增长到342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国内高温合金的进口依存度仍接近50%,高温合金市场的供给缺口超2万吨。公开资料显示,全球高温合金产业主要由少数几家大型企业垄断,如美国Precision Castparts Corporation(PCC)等,而在国内市场,则主要集中在大型特钢企业、研究院背景相关企业,但大多数公司都存在高温合金产品占比较小等特点,针对这一市场格局,对于已经实现技术突破的上大股份而言,具备潜力巨大的国产替代想象空间。

事实上,这几年上大股份的业绩表现已经开始对该想象空间有所印证。

2021年至2023年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复合增长率达到了50.35%,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为57.34%。具体来看,2021年~2023年,公司的营业收入分别为9.12亿元、12.85亿元、20.34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6918.13万元、10706.50万元、15080.53万元,报告期内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双重翻倍。

这一增速仍在持续。2024年1~6月,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12.95亿元和9153.74万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5.62%和7.30%。公司预计今年1~9月的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18.80亿元至19.20亿元、12000万元至12500万元。

技术突破 创下多个领先

连续几个报告期都稳定高速增长,上大股份业绩增长的秘密究竟是什么?

核心武器便是其具备较高的技术护城墙。公开资料显示,高温合金虽好,但此前一直存在“生产成本较高”的行业痛点。

不过,上大股份则通过技术解决了这一痛点。招股书显示,在高返回比再生高温合金制备方面,上大股份突破传统全新料特种合金材料制备方式,聚焦以高温合金为代表的特种合金产品高值、高效、高技术循环再生技术,在国内首创了“第二种高温合金工艺路线”,实现了高温合金高返回比生产制备,全面建立了关键战略材料返回料循环再生体系,提高材料利用率并降低了成本。

以GH4169牌号产品为例,使用70%同牌号返回料进行冶炼生产,相较于传统方式可降低约30%的成本,同时减少稀贵金属消耗和有害气体排放。公司生产采用短流程制备工艺,从合金返回料“收、洗、炼、锻”到交付,生产周期可控制在2个月内,相比于使用原矿石熔炼生产,生产周期大幅压缩。

生产成本和周期降低的同时,产品质量也在提升。

上大股份依托高纯净化熔炼技术和国际先进的三联工艺路线,提高了高温合金及其他特种合金产品的纯净度,实现了微量杂质元素和夹杂物的有效控制;依托组织均匀性控制技术,通过多种高品质锻造技术,实现了以高温合金为代表的特种合金细晶锻造以及大规格锻棒件的高均质化生产,材料晶粒度和一致性水平均有所提升;公司依托难变形合金冷拔技术,通过包覆、多形砧、慢速形变等热成型工艺技术,实现难变形高温合金材料热加工。

有了技术上的突围,上大股份也获得了多个行业领先,公司不仅是首家将高温合金返回料应用于航空发动机并实现批产供货的企业,还是首家通过发动机试车考核的再生高温合金生产企业,也是首家掌握高温合金返回料再生应用技术并形成产业化的企业。

目前,公司的 GH6159、GH4141、GH4738等牌号高温合金产品已实现了进口替代,产品已通过中国航发集团、航空工业集团等单位及其下属单位性能水平检测、质量评审及装机试车,实现批产供货。

此外,根据中国锻压协会发布的《中国锻压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公司的产品符合该“纲要”的4个重点研究方向;而根据工信部发布的《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2024年版)》,公司产品 中 的 GH4169G、GH3230、GH4061产品属于国家支持的航空发动机用变形高温合金产品。

重研发 解决人才痛点

为何上大股份在技术上如此能打?

招股书显示,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上大股份成立至今已取得发明专利46项,实用新型专利20项,先后承担了56项重大课题,并在航空航天、燃气轮机、核工程等领域的高端装备预研阶段实现了前期介入,全面铺展了各成型方式高温合金返回料循环再生利用技术的研究和军民用特种合金材料的研制,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2021年度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三批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等荣誉。

究其根本原因,上大股份的技术优势源于两点,一是舍得砸钱,二是善于“养人”。

2021年至2023年,上大股份的研发费用分别为3792.56万元、5179.26万元和9239.65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16%、4.03%和4.54%。

高温合金、高性能合金等产品的研发、生产过程所需技术复杂,国内行业缺少专业化的技术、管理人才和一线操作人员,打造经验丰富、稳定成熟的技术、生产管理队伍难度极大。

上大股份通过与国内顶尖科研院所开展人才培训、技术交流等方面的合作,通过科研项目引领、政策制度激励充分调动技术人员积极性。招股书显示,公司与中国航发集团、中国船舶(600150)集团、航天科工集团等集团下属单位,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钢铁研究总院、中国科学院金属所等科研院所,北京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全方位的技术合作关系。

经过多年努力,上大股份形成了以专家带头人为引领,以博士、硕士等高学历人才为主导,以具备丰富生产经验的一线操作员工为支撑的高质量人才队伍,拥有高温合金及其他特种合金生产制备方向的专业技术人才110余人,多名国内高温合金领域领军人才在公司技术中心等部门工作。

除了依靠技术实力拼市场外,上大股份在内控上也颇为重视。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公司的销售费用率在0.97%左右,而同行业上市公司平均值在1%以上;公司的管理费用占比也在不断优化,从2021年占总营收的3.42%降至2023年的1.99%,低于行业平均值。

正是凭借上述实力,上大股份与各领域龙头企业形成了较为稳固的战略合作模式。比如在航空航天领域,其主要客户包括航空工业集团部分下属单位、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航宇科技等;在燃气轮机及汽轮机领域,则成为中船重工下属主机厂、东方汽轮机等主机厂的核心供应商;在核工程及石油化工领域,公司凭借超高纯不锈钢TP316H和TP316L锻棒件等产品,进入中国核能电力、中国广核(003816)集团的合格供方名录。报告期各期,公司向前五大客户的销售额合计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1.70%、51.27%及52.71%。

此次成功IPO,公司拟募集资金12.50亿元,其中10.52亿元投向“年产8000吨超纯净高性能高温合金建设项目”,1.97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对于未来,上大股份计划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增加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成为国内一流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新材料企业。 文/和熙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