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A股继续暴涨,市场氛围接着载歌载舞。连续几根超大阳线,已经把此前投资者的低迷情绪一扫而空。资金跑步入市,做多情绪一路上涨……

  四季度的市场有哪些可能性?应该立刻入场抢筹还是再等等?如果牛市真的来了,我们还能做些什么?我们请教了两位基金经理——

  张容赫:目前管理国泰蓝筹精选、国泰央企改革等基金

  近期政策组合拳是市场行情最直接的触发因素,涨幅最大的板块是消费类、非银类的,跟我们管理的权益类基金的持仓相对比较吻合,所以短期看反弹幅度比较大。

  复盘来看,如果刺激政策没有出现,市场会不会这么表现?首先,肯定不会有这么大的涨幅,但是从我自己观察的模型看,我认为截至到中秋节之前的时候,全市场PB(市净率)已经低于2008年最低点的时候,也就是政府出台4万亿刺激、大盘跌到1600点的时候。同时去看宏观经济,我认为经济并没有走到2008年那么糟糕的情况,毕竟二季度的GDP增幅还有4.7,较高峰的情况下滑没有那么剧烈;反观2008年的情况,在一年的时间里经济增速从12%到了6%,当时的权益市场是估值和业绩的双杀,但调整到最后全市场的PB水平比我们这一波行情启动前还要高。所以我们认为,A股市场已经充分地把中国经济未来一段时间内潜在地下行情况,计价到当前的权益市场中了。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旦有增量政策的注入,市场就像一个被压到最底部的弹簧,向上的力量是很大的。

  港股的情况也是类似,而且港股相对A股的行情启动的更早,相对走的也更强一些,这跟美联储降息有较大关联。港股投资方面,分子端企业的盈利由A股决定,分母则由美股和美元决定,过去几年A股走弱,且分母方面美国无风险利率处于较高状态,叠加到港股上就是一个很糟糕的状态。但目前看起来就很清晰了,两边都有改善迹象,海外无风险利率降低,分子端也有改善迹象,所以港股表现会相对更好一些。

  展望未来,我们认为对市场的估值修复、对中长期经济的改善都还完全没有计价回去,大家只是从最悲观、最难受的情况中走出来了,但不悲观不定于很乐观甚至很兴奋。近期这么惊人、巨大的涨法肯定不可能是常态,大家还是要用更正常的预期去看待市场和未来的投资。方向上,我们更关注代表“内需”的行业,比如非银金融、房地产,消费类的食品饮料、航空酒店,再就是医药类。这类内需的东西大家的整体预期会有比较明显的改善。

  李海:目前管理国泰金泰、国泰消费优选等基金

  过去A股市场显著低估。过去两三年,在全球范围内,美国、日本、印度、欧洲基本上都是上涨的,但A股却在持续下跌。我一直是比较逆向的,在市场很悲观,交投情绪很低迷的时候,一直和大家分享我们对中国经济积极的观点。

  我们当时就看到一个显著的悖论,中国是可以比肩美国的超级经济体,但投资者完全规避中国权益市场,认为最值得投资的30年期国债和黄金,疯狂的买入避险资产,大量个人投资者冲进长债。导致过多的资金流向其他的市场,这种差异已经达到了非常的不合理的程度。从市场情绪的判断来说,这样的情绪肯定是有问题的,变化一定在某一个时刻会发生。

  建议投资者关注企业基本面,理性做多。我们有义务提醒投资者,市场情绪转向了,但不建议就开始疯狂地随便去扫货,无论怎样的市场环境都需要理性的投资选择,最终都需要回归到企业本身的价值,企业本身在当前的估值前提下,未来基本面发展和现金流折现的情况下,我们能预期得到怎样的回报率?比较其他的机会成本,它是不是最好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才是理性的投资。如果纯粹是大家都做多,我也来做多,要不然就晚了,这样的不理性的决策链,最终大概率导致亏损。

  回到投资决策上,我们认为市场上最好的一批公司,正是过去几年被错杀一批公司。这批公司我们即使从绝对回报率的角度,具备非常有吸引力的投资的机会。

  如何看待价值和成长的风格切换?我们不单纯以价值和成长去区分投资标的。相对来说,更加看好有成长性的赛道和投资标的,对于高股息率但成长性弱一些的投资品种,收益会弱一些。重点关注行业的创新方向,企业的成长有望来源于行业竞争结构的改善,市占率的提升,产品价格的提升,或者产品价格稳住的情况下产品成本的下降以及管理效率的提升等。各行业里可能都会有一批这样的公司出现。

  如何看待消费板块?很多人都比较疑惑,这些消费品的公司业绩在二三季度是走弱的,为什么还能涨?其实是比较正常的。股票的涨跌不完全是和季度或者年度业绩相关,还需要一个全生命周期的折线,尤其是在短期遇到阶段性业绩增速下降的时候,如果估值显著的低估,反而是买入的最好机会。最近消费的反弹或者说反转,最大的催化剂,可能是来自于刺激性的政策。政策影响下,一些公司的估值回报率达到了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位置。这些公司即使在最差的经济环境中,也是能够有增长的。

  注: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承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