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4”一揽子政策落地后,首个月度数据出炉。
11月11日,央行公布10月金融数据。根据第一财经梳理,10月金融数据显示几大要点:一是M2增速回升,M1增速在连续6个月负增长后首次出现回升;二是信贷结构存在不少亮点,特别是个人住房贷款增长有所好转;三是社会融资规模平稳增长。
市场普遍认为,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短期内不会改变,明年货币政策有望继续保持较强力度,为经济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此外,实现年度经济增长目标,需要财政发挥更大作用,财政力度不足会成为稳增长的制约。
M1增速转升
央行数据显示,10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09.71万亿元,同比增长7.5%。狭义货币(M1)余额63.34万亿元,同比下降6.1%。
M2增速继续企稳回升,过去两个月累计升高1.2个百分点。其中,10月M2增速比上月末高0.7个百分点。2023年是疫情平稳转段的第一年,M2增速明显回升,导致基数较高。从剔除基数影响的两年平均增速看,2023年和2024年10月末M2平均增长8.9%,保持了流动性合理充裕。
M2增速继续回升,体现出稳增长力度明显加大。市场专家分析,M2企稳回升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债市和理财资金开始向存款回流。
近期人民银行出台了一揽子增量金融政策,有效改善经济预期,市场信心提振,资本市场回稳,投资者风险偏好由避险情绪主导转向更为积极的资产配置。
二是银行向证券、基金等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资增加。随着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两项工具正式推出落地,商业银行向非银机构的融资增多,既促进了银行与非银机构之间的资金融通,增强金融市场流动性,同时也对派生增加M2产生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三是财政支出加快,财政存款更多转化为企业存款。随着财政支出节奏加快,稳增长逐步加力,带动实体经济部门存款同比增多。
值得注意的是,狭义货币M1增速在连续6个月负增长后首次出现回升。
10月末M1增速为-6.1%,较上月回升1.3个百分点。M1增速边际回升,既反映出增量政策加快推进的背景下,经济活动企稳向好,社会信心有所改善,也受益于金融市场上投资者风险偏好提升。
市场人士预计,随着近期一系列增量政策的支撑效应进一步落地显效,M1增速有望企稳。
近日,央行在2024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对货币供应统计体系进行了专题分析,预计相关统计口径调整优化后,M1统计还将更加完整、科学,能更好适应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的发展态势。
社会融资规模平稳增长
10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403.45万亿元,同比增长7.8%。与9月末的8%相比略降。
具体来看,2024年前十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7.0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4.13万亿元;2024年10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403.45万亿元,同比增长7.8%。
“去年10月比较特殊。”第一财经采访权威人士获悉,10月社融融资规模是在去年高基数基础上,仍然保持较高增长。
2023年10月,社会融资规模中的政府债券新增1.56万亿元,比2020-2022年的同期均值高1.1万亿元,明显超出季节规律。
该权威人士表示,主要是由于去年10月开始加速发行地方政府特殊再融资债券,当月新增逾1万亿元,用于偿还拖欠企业账款等存量债务,推高社会融资规模基数,对今年10月同比增速产生了下拉效应。
市场人士认为,信贷增量短期内一定程度上受到地方化债的下拉影响,存量贷款中部分融资平台债务被偿还或置换;但长期看,地方政府债务压力缓释后,更有利于“轻装上阵”发展实体经济,对于纾解债务链条、畅通经济循环、防范化解风险等都有积极效应。
盘活存量信贷资产取得成效
作为金融数据的领先指标,票据利率走低通常指向信贷需求不足,因此市场对10月新增信贷较弱已有预期。
最新金融数据印证了这一猜测。前10个月,人民币贷款增长16.52万亿元,与前9个月的16.02万亿元相比,这意味着10月单月,人民币贷款仅增加0.5万亿元左右。
不过,需注意的是,有市场机构估算,前三季度主要金融机构贷款发放量超过110万亿元,比2023年同期多近8万亿元,比2022年同期多近20万亿元。回收量和新发放量都在同步较快增长,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盘活存量信贷资产取得成效,贷款投放效率进一步提升。
“贷款方面,从流量角度看,前三季度累计贷款发放超过110万亿,但从增量看则是在16万亿左右。如果从累计发放角度看,贷款发放还是很多的。 ”记者从权威人士处采访获悉。该人士举例解释称,从统计角度看,银行当期发放了100万贷款,在此期间、由于前期发放的贷款陆续到期了80万元,导致净增贷款只有20万元。
票据融资也是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渠道。表内票据融资和贷款一样,都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方式。
在满足真实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的要求下,中小企业利用票据从银行进行贴现融资,具有便利性高、流动性好等优势,与从银行贷款获得资金没有本质区别。
从近期票据市场走势看,目前各银行票据融资渠道的支持力度在加大,也能一定程度抵补常规信贷供给方面的走弱。10月银行将到期量同比多增6000亿元的“坑”填平后,仍实现了1100亿元新增量。
专家表示,票据融资的主体基本是中小微企业,10月以来票据融资利率持续下行,有利于中小企业降成本,也显示出融资环境较为适宜和宽松。
另一方面,信贷结构出现了不少亮点。记者从央行获悉,10月末,单位中长期贷款余额109万亿元,同比增长11.4%,“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为4.23万亿元,同比增长13.6%,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3.17万亿元,同比增长21%,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为33万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5%左右,以上贷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
个人住房贷款增长有所好转,10月份个人住房贷款规模企稳,明显好于前9个月月均减少690亿元的水平,也好于前两年同期的水平。
货币政策有望继续保持较强力度
9月下旬以来,人民银行较大力度降准,实施有力度的降息,优化调整房地产金融政策,支持股票市场稳定发展。
业内人士表示,一揽子增量金融政策发布实施以来,国内外给予了积极正面评价,有力提振了社会信心,对于促进经济金融平稳运行发挥了较好作用。
股票、债券、外汇等金融市场近期表现均呈现积极态势,部分宏观经济指标和高频数据也边际向好,10月制造业PMI为50.1%,环比上升0.3个百分点,时隔5个月,重回扩张区间,经济景气度有所回升。
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物价低位运行等是当前宏观调控需要关注的突出问题,这既是短期经济运行困难的表现,也是中长期结构转型深层次矛盾的反映,近期的调控思路已在适应性转变。
近期,央行行长潘功胜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进一步表示,人民银行将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保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加大货币政策调控的强度,持续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大力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市场普遍认为,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短期内不会改变,明年货币政策有望继续保持较强力度,为经济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此外,近期全国人大新闻发布会宣布,将通过一次性增加6万亿元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地方存量隐性债务,并额外安排5年共4万亿元新增地方专项债用于化债。
市场专家普遍认为,实现年度经济增长目标,需要财政发挥更大作用,财政力度不足会成为稳增长的制约。上述政策将大幅节约地方利息支出,缓释地方债务风险。同时,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型银行补充资本,优化税收政策支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发行地方专项债支持回购存量土地等政策也将陆续推出,未来财政政策效果将逐步显现。
综合来看,11、12月MLF到期量均高达1.45万亿元,合计2.9万亿元,将对流动性有所扰动。此外,为稳定宽信用力度,助力完成全年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也需要适宜的流动性环境。
为此,央行日前在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位置提前,呵护流动性的重要性提升。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从明年看,稳内需重要性提升、财政延续发力等多因素叠加,货币政策需继续加码,降准降息仍有一定空间,但新设货币工具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同时强化与财政、消费、产业、地产、资本市场等领域协同发力,增强宏观政策的一致性。
“在政策加力的方向下,考虑到目前金融机构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距离5%的合意下限空间日益缩窄,以及降准、MLF、再贷款工具对全市场流动性影响的传导相对较为间接,未来国债买卖业务、买断式逆回购等新设工具有望加码使用,不仅能够减轻MLF的续作压力,还能降低对降准工具的依赖,提升流动性调节的精准度和灵活性。”温彬称。
发表评论